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原文赏析:常建的禅意世界

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原文赏析:常建的禅意全球

清晨入古寺的宁静之美

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经典之作,以清新天然的笔触描绘了古寺清晨的幽静景致。开篇”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”两句,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全球——初升的太阳透过古木洒下斑驳光影,蜿蜒的小路通向幽深处,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之中。这样生动的画面,不正是现代人向往的宁静时刻吗?

诗中”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一联尤其精妙,后来还被欧阳修极力推崇。试想,漫步在这样的小径上,耳边只有风吹叶动的沙沙声,该是多么惬意!常建用简练的文字,就把这种禅意气氛刻画得淋漓尽致。

山光潭影中的心灵净化

如果说前四句写的是静景,那么”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”则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。阳光让鸟儿欢欣雀跃,清澈的潭水倒映着天空,仿佛能洗涤心中的杂念。这里常建用了两个巧妙的动词:”悦”和”空”,前者让天然景物有了情感,后者则道出了禅宗追求的心灵境界。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?站在一汪清水前,看着自己的倒影,突然觉得所有烦恼都变得微不足道。常建在千年前就捕捉到了这种感受,用”潭影空人心”五个字精准传达。这或许就是这首诗能流传至今的缘故——它触动了人类共通的情感。

钟磬余音中的永恒禅意

诗的小编觉得”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”堪称点睛之笔。当一切声响都归于寂静,唯有佛寺的钟磬声悠悠回荡。这种以声衬静的写法,让人想起王维的”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”,都是以声音反衬出更深的寂静。

常建生活在盛唐时期,与王昌龄是同科进士,却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道路。他长期漫游山水,最终隐居。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正是他远离官场后心境的写照——不是消极避世,而是在天然与禅意中找到内心的平静。如今读来,这首诗依然能让我们在忙碌生活中获得片刻宁静,体会”慢生活”的真谛。